她,被誉为“中国婚姻第一写手”。从《牵手》到《中国式离婚》再到《新结婚时代》,每部作品必然引起广泛关注。而她,35岁结婚,一年后离婚,带着儿子单身至今。她对婚姻怎么看?
王海鸰,著名作家,著名编剧。1952年12月生于山东。16岁在济南军区某部海岛上当兵,1983年调至总政话剧团任编剧。
主要作品有小说《牵手》、《大校的女儿》、《不嫁则已》、《中国式离婚》等;电影《小岛》、《走过严冬》;电视剧《爱你没商量》、《牵手》、《不嫁则已》、《大校的女儿》、《中国式离婚》等;其电影、电视剧、话剧曾获国家级各种大奖。
《心理月刊》:您说您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。从《牵手》、《中国式离婚》到《新结婚时代》,可以看得出来您非常喜欢写那些充斥着婚姻的琐碎东西。为什么呢?
王海鸰:不是我选择了它,我觉得是双向选择。我感兴趣的题材就是两大类:一类是情感,一类是军事题材。因为我以前是军人,军事题材是我的经历。至于情感类题材,跟性别很有关系,这些东西就会到我脑子中来,而且能留住,其他东西就是留不住,这可能就叫“悟区”。
《新结婚时代》讲的是错位的婚姻,您前两部作品落点都是两个人,这次您为什么把两个人背后的家庭拎了出来?
重复没有意义。其实我写的时候还真的没有找好角度。后来有个美国记者采访,问我怎么看待中国城乡结合的婚姻,我一下子豁然开朗,就像一跟火柴点燃了我这堆柴火。《牵手》是因为第三者插足出问题,《中国式离婚》是没有第三者婚姻也出问题,《新结婚时代》中两个人的感情很好依然离婚,就是因为家庭背景、不同的城乡文化差异。新浪网上有好多农村读者批评我污蔑农村,其实我既批评了农村的落后,也批评了城里人的冷漠。但是城里人不在乎,农村人在乎。
会不会给读者一个印象:您提倡门当户对?
不。我希望的恰恰是不门当户对。我批判的恰恰是门当户对的观念给婚姻带来的伤害。我批判农村也批判城市,因为这种差异是要消弭而不是扩大。婚姻应该是两个人的事情。
您展现的目的是让人反思婚姻而不是对婚姻绝望、失望?
当然,如果有的读者看后对婚姻失望,我也无能为力,因为现实就是这样,我不可能粉饰太平。我特别不喜欢那种一写起农村就是小芳大辫子一甩,那就是淳朴,跟傻瓜似的。我讨厌这种伪道德的东西,这叫麻醉,叫伪善。当然,现在流行这个,写坏人就写富人,富人很富有,他不在乎,社会也痛快,大家也都出了一口气,可这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推动呢?对人们又有什么样的益处呢?
您这本书推动了什么呢?
批评比同情更重要。这是我一贯的观点。
|